今日聚焦:致敬中国军人!你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最坚实的界碑!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文|丰 詹
当团圆成为信仰,坚守便是最深情的告白。
除夕的钟声敲响时,万家灯火映照着游子归家的笑颜。
春节长假,国人与家人、朋友欢聚。
却有一群人逆着人潮,将背影留给故乡,将胸膛迎向风雪。
他们,是中国军人!
山河为证:战位上的春节,铁血与温情交织
在喀喇昆仑之巅、南海波涛之上、雪域高原深处,以钢铁之躯筑起一道无形的长城。
正如一名战士在日记中所写:
“脚下是国土,身后有家国,我们守护的是14亿多人的团圆。”
这朴素的誓言,是新时代军人对忠诚最滚烫的诠释!
边关冷月,热血难凉。
在新疆军区奥尔托苏边防连,官兵们踩着没膝的积雪,用脚步丈量海拔3940米的国境线。
寒风如刀,却割不断他们对界碑的凝视。
缺氧窒息,却压不垮他们挺直的脊梁!“边关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这句从东海第一哨到北极哨所回荡的誓言,是军人对国土最坚定的告白。
而在帕米尔高原,迈丹边防连的巡逻车在积雪中艰难前行。
驾驶员常向波即将退伍,却在军旅最后时光选择将16年的巡逻经验倾囊相授。
他说:“这条路我走了16年,每一道弯都是祖国的轮廓。”
这样的传承,让边关的每一块界碑都浸润着几代军人的青春与热血。
沧海孤岛,以浪为歌。
南海某扫雷舰上,官兵们紧盯着雷达屏上跳动的光点,浪涛拍打舰身的轰鸣声与战备训练的号令声交织。
春节的南海没有烟花,却有战舰犁开的雪白浪花,那是军人献给祖国的“海上礼花”。
在异国他乡,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顶着烈日与战火,用行动诠释“和平使命”。
南苏丹的工兵分队、刚果(金)的维和战士,他们的年夜饭或许简陋,但胸前的国旗却永远鲜亮。
雪域无声,忠诚有形。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的官兵,在零下40℃的严寒中潜伏执勤。他们的睫毛凝霜,手指冻僵,却依然紧握钢枪,如同冰雕般与雪山融为一体。
在新疆塔克什肯边防连,官兵骑乘摩托雪橇穿越边境线。
呼啸的风声中,他们用体温融化冰雪,用脚印书写忠诚!
取舍之间: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军人情怀
陆军某边防旅的老班长们主动让出休假名额,将团圆的机会留给新婚或初为人父的战友。
信息支援部队的官兵顶风冒雪巡线,只为让千万家庭的拜年祝福穿越山海。
空军战士的家书里写道:
“爸妈,儿在远方守护千万个家庭,就像你们守护我。”
这种“以小家之缺,换万家之圆”的选择,是中国军人对奉献最深刻的注解。
这,是战士们“舍”与“守”的生命辩证法。
在新疆库尔干边防连,复员前夕的战士阿布都肉苏力·吐尔逊,用最后一次巡逻亲吻界碑。
他哽咽道:
“军旅生涯的最后3个月,我要让每一步都踩进祖国的土地里。”这一幕,让人想起诗人艾青的句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声守护:科技铸剑与精神丰碑
新质战斗力,科技赋能钢铁长城。
东部战区空域,多型战机同场起降,联合聚能。
边防哨所的红外成像仪穿透夜色,无人机盘旋巡查。
城市街头,武警特战队员用大数据系统织就安全网。
这些“硬核科技”的背后,是军人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极致追求。
精神图腾,从传统到未来的传承。
从骑马巡逻的“西北第一哨”,到驾驶新型装备的现代化部队,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宁舍生命,不丢寸土”的血性。
正如白哈巴边防连官兵在元宵节雪地中支起火锅时的高呼:
“巡逻是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最伟大的事业!”
这种乐观与坚毅,让边关的每一粒雪都闪烁着信仰的光芒!
每一寸安宁,皆是热血浇筑
新春的朝阳升起时,蜿蜒的边关被镀上一层金边。
那些战位上的身影,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更是14亿人安宁的守护神。
他们用青春对抗严寒,用孤独换取繁华,用生命丈量国土。
当我们举杯欢庆时,请记住:
每一瞬静好,皆因铁肩担当;每一寸山河,皆有热血浇筑。
致敬中国军人——
你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最坚实的界碑!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