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 发表于 2025-2-24 10:53:05

今日聚焦:国防科研巨匠,猝然离世!“国之脊梁”陨落,令人痛惜!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2月17日,一颗在国防科研领域熠熠生辉的星辰,悄然陨落。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年仅55岁!
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这位科学家以毕生心血,浇筑新体制雷达技术,用智慧点亮国防科技前进道路。
他用短暂却辉煌的一生,诠释了何谓“国之脊梁”。


从寒门学子到雷达先锋:一个科学家的热血征程

1970年,杨强出生于山东潍坊的一个普通家庭。
1988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从此与国防科技结下不解之缘。


本科毕业后,他短暂进入辽宁鞍山钢铁公司矿山设计院工作。
但内心对科研的炽热,追求驱使他重返校园。
1994年,他回校攻读研究生,并于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
从此扎根哈工大,开启了长达26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


从1999年参与我国首部新体制雷达研制开始,杨强便以“拼命三郎”的姿态,投身国防科研一线。
他全程主导设备试制、技术突破和现场调试。
作为关键技术负责人,突破了两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并主持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推动雷达系统升级换代。


他的同事曾感慨:
“杨教授的办公室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他的眼里不仅有数据,更有家国。”


科研报国:以雷达之眼守护万里海疆

杨强的科研成就,是一部写满“硬核”二字的史诗。
他深耕新体制雷达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领域,围绕国家海防需求,开创性地解决了海面漫散射、复杂环境信号检测等难题。
研发出高纬度杂波智能抑制技术,为对海监测筑起“无形长城”。


在虚拟孔径利用领域,他设计的超低旁瓣信号技术,让雷达成像精度迈入“超清时代”。
他更将通感遥技术与5G/6G融合,为未来战争装上“智慧之眼”。


荣誉是对他最好的注脚: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银奖……
这些沉甸甸的奖项背后,是他无数次通宵达旦的试验、上千次数据推倒重来的坚持。
他曾说:
“雷达不仅是技术,更是国家的眼睛。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双眼看得更远、更清晰。”


三尺讲台育桃李:严师慈父的赤子之心

在哈工大学子心中,杨强是“最受欢迎的教授”。
他主讲的《软件无线电》课程,教室总是座无虚席。


一名学生回忆:
“杨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他会把复杂的理论变成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科技背后的热血与浪漫。”
他倡导“创新即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军工一线,培养出数百名扎根国防事业的青年才俊。


他的治学严谨,近乎苛刻。
一篇论文修改20余稿、一个实验重复上百次的故事,在学院广为流传。


但在生活里,他却像父亲般温暖:
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深夜为患病学生送药,甚至为毕业生亲手修改求职简历。
这种“铁血与柔情”的交织,让无数学生将他视为人生楷模。


生命终章:未竟的事业与永恒的星光

2025年春节前夕,杨强仍在上海某科研基地主持项目攻关。
病重期间,他坚持通过视频会议指导团队。
直到生命最后一周,他仍批改学生论文。
2月17日18时33分,这位与时间赛跑的科学家,永远停下了脚步!


他的离去,震动了整个国防科研界。
哈工大在讣告中写道:
“杨强同志的逝世,不仅是学院的损失,更是国家和国防科研战线的重大损失。”


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含泪说:
“他像雷达一样,永远站在技术最前沿;如今我们失去了一双洞察未来的眼睛。”


精神不朽:以科学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杨强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已于2月19日在上海举行。
数百名学界同仁、学生代表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挽联“丹心铸剑护国疆,桃李成蹊耀星河”前,献上最后的敬意。
他的故事,将永远在国防科研的长河中激荡回响!


杨强的一生,是“哈工大精神”的完美写照——
扎根黑土、胸怀苍穹。


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精神信仰:
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个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奋斗的足迹必将永恒。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想起杨强教授曾说:
“科学家的使命,是把星光变成照亮人间的灯火。”
这位用生命点燃科技火种的先驱者,已化作天幕中最亮的星,继续守望他深爱的祖国山河。


山河无恙,因君曾在!
前路漫漫,我辈当行!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聚焦:国防科研巨匠,猝然离世!“国之脊梁”陨落,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