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糖舍酒店烧了一座塔,如今拿下普利兹克大奖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爱你的MISS外滩设计酒店本文图片17张
全文2803字
阅读约5分钟
添加MISS微信
designhotel-s
昨晚十点整,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得主是69岁的中国建筑师刘家琨。
继2012年王澍之后,他成为第二位获得此份殊荣的中国人。
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评论道:
”刘家琨从建造过程和建筑功能这两方面来提升精神境界,并培育联结社区的情感纽带他的建筑蕴含着智慧,哲学地超越表面,揭示了历史、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
三个月前的跨年夜,MISS在阳朔糖舍度假酒店见到了刘家琨。
他讲话略带川味儿,正在介绍自己刚做好的艺术装置,时不时钻进建筑内部,亲切地邀请游客进来坐坐,感受不一样的风光。
虽然他关于酒店的作品不多,仅有一个南京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但这个跨年夜,他在漓江水畔做了一座竹塔,并将亲手烧掉,完成一场关于消亡的艺术。
Part01
漓江边,火烧竹塔
2024糖舍艺文祭燃烧装置竹塔
刘家琨最新的作品,是2024糖舍艺文祭的燃烧装置竹塔。这个8米高的六锥体置于漓江岸边,通体由毛竹搭建,中心是一条鞭炮似的竹筒。
自2020年起,每年都有一位建筑师来到糖舍设计一座火塔,并在新年之际燃尽以完成辞旧迎新的仪式。
凌晨十二点,在人群倒数声中,他手举火把,绕着一座竹塔走了三圈后将其点燃。冲天的火星映照着漓江水,竹筒节节爆裂发出鸣叫,2025年随着喧嚣热闹悄然而至。
刘家琨见过前面四座火塔的盛况,尤其是2023年张永和的叠凳火塔,震撼的燃烧场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有点把我逼上了绝境”。
怎样在烧火塔这件事上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成为他思考良久的问题。在前往阳朔的路上,他找到了破题之法:用竹子搭一座火塔。
“因为要和‘火’有关联,材料必须是可然的。正好广西盛产竹子,且以速生、易得、廉价著称,既是本土环保材料,也是东方文化象征。”
就地取材,就地取形,逢岁取喻,就材取声,这16字是竹塔的核心设计理念。
“而且竹子有一个特性,大家可能都忽略掉了。王安石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老幼皆知,许多人把这句诗里面的爆竹两个字看作名词。
在宋代之前,中国人是烧竹子来过年的,竹节受热炸裂发出巨大响声,所以爆竹的‘爆’是动词”,在刘家琨眼中,竹塔表面看上去是材料构筑物,本质上却是个动作声音装置。
当晚,竹塔的效果正如他所预测,像放鞭炮一般炸出清脆声响,火星中流露的年味儿是孩童时期纯粹的欢愉。
有趣的是,插在竹塔上方的竹竿其实内藏烟花,成为开场时的彩蛋,源于他记忆中“乡村少年的游戏”。
竹塔在烧了近一个小时后被扑灭了,看着剩下来焦黑、坍塌的一小半遗迹,我不免向他问询:看着自己辛苦构思、搭建的成果被“付之一炬”,心里是什么感受?
他自然地笑道:“本来火塔就是为了燃烧而生,没有这把火它甚至不能算一个完整的装置。火塔艺术与以往追求建筑的永恒不同,它只为刹那而生。”
竹塔可能是他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作品,从诞生到毁灭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点燃火塔前的论坛上,他和艺术家徐冰说”搭起来一座塔,放一个月然后一把火烧掉。其实建筑过个一百年、几百年,最终都要消亡的,我做的只是一个加速、浓缩性的事情。“
我不禁想起,刘家琨讲过一个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的小故事:在沙利文临终前,有人来慌张地告诉他,某栋设计的房子要被拆了。
“沙利文从容回答:房子都是要被拆的,建筑毁灭了,但思想凝固了。”
Part02
与山水共生
南京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
○ 南京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
其实在十三年前,刘家琨打造过一个酒店作品,它就是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客房中心,即现在的南京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主楼。
这座酒店本身就是一个大师作品集结地,当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CIPEA)云集中外24位建筑大腕,在南京佛手湖畔通过抽签仪式确定主题,并分别设计一处作品。
参与其中的不乏王澍、矶崎新、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以及刚获奖的刘家琨,一共出了5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 建筑师们抽签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
刘家琨 右上第二位
刘家琨负责设计建造接待中心,涉及到酒店大堂、宴会厅以及数十间客房。
由于所属片区山势高低起伏,又肩负着”门面“重任,于是他采用“一分为二,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公共空间隐匿于山洼,山脊部分的客房作小体量切分,使整个建筑群顺应地势,融入环境。
因此,主楼近乎与佛手湖面齐平,客房则如同生长出来一般环绕山脊,走在长廊一路都能欣赏变换的优美风景。
黑、白、灰混凝土砌块材料,这种遍布乡镇的普通水泥产品颇具乡土气息,在现代手法中构筑当代的中国山水聚落,延续当地乡村文脉。
落成后,它被命名为”原舍酒店“,还曾由雅辰酒店集团管理,与其他各个大师住宅改造的别墅一起,成为南京四方雅辰酒店。
2021年,酒店加入万豪旗下,正式成为南京四方酒店傲途格精选。这个距离南京城区20公里的建筑公园,非常值得建筑爱好者们去一睹大师之作。
Part03
返璞归真
做有人文关怀的建筑
刘家琨是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对于此次获奖,他回应道: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他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2020年落成的西村大院,他形容这个项目是一个小小的四川盆地,和一个大大的成都火锅,什么都能往里装。
“西村大院和成都的关系不只在表明材料,更多在于当地人下意识的精神状态,那是一种盆地居民特有的状态。”
刘家琨还有一个使其受到大众青睐的闪光点,在于他的人文关怀,例如为纪念“5·12”地震丧生小女孩胡慧姗所建的胡慧姗纪念馆。
纪念馆以救灾帐篷为原型,墙面是民间惯用的抹灰砂浆,室内是女孩生前喜爱的粉红色,墙上挂满女孩短暂一生的日常物件。
观者无法进入,只能从小孔中观看室内一切。
他说,这个纪念馆以及灾后重建中自己所做的一切,未必出自人道良知,而更多出自愧疚,是将功补过般的积极。
在设计纪念馆初期,刘家琨有过很多纠结:如果用再生砖修建,那么建筑只会成为再生砖的表现场地,最后决定放弃所有的设计技巧和所谓的象征性材料,用朴素的方法来追思一位普通女孩,追思所有的普通生命。
刘家琨尽量保持“无我”,剔除建筑师的本能和技巧,这样的返璞归真后来也延续到了西村大院等作品上。
“就像路易斯·康说的:砖想成为什么?砖想成为拱。那么这个小纪念馆呢?也许它想成为帐篷;西村那片地想成为什么?也许它想成为一个大院子……”
画家方力钧曾这样评价刘家琨:我接触的很多建筑师,其实都是人类的敌人。好多建筑师都在做一个壳,刘家琨在做一个整体,他考虑的事情是人的整个感受。
今日话题
你感受过刘家琨的建筑吗?
留言和我们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