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巨星陨落,精神永存!“国家需要”,写就航天史诗!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文|丰 詹
4月30日16时25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泰斗赵殿礼,在92载春秋的奋斗与坚守后,永远合上了双眼。
消息传开,塞北高原的风,仿佛也凝滞了一瞬!
这位扎根塞北近60年的航天先驱,用毕生心血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用“金手指”点破技术迷雾。
他更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航天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长江之畔到塞北高原: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
1933年,赵殿礼生于江苏泰兴的江南水乡。
1956年,23岁的他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军事机械学院。
在异国寒窗六载,以优异成绩归国后,毅然踏入国防部五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所的大门。
彼时,中国固体动力事业尚在襁褓,西方技术封锁如铁幕般森严。
他却以一句“国家需要,就是我的方向”,将青春押注于这片荒芜之地。
1965年,一声号令,赵殿礼转战内蒙古呼和浩特。
从此,塞北的风沙中多了一个执着的身影:
住土坯房、啃干粮、在零下30度的试验场反复测算数据。
有人问他苦不苦,他总笑答:
“发动机的火焰有多炽热,人的心就能有多滚烫。”
这一扎根,便是近60年!
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从研究室主任到六院科技委副主任,他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中国航天最艰险的关口。
“金手指”破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胆魄
在同事眼中,赵殿礼是“难题克星”,更是“定海神针”。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急需一款“小而精”的固体发动机,但多年攻关未果,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硬骨头”。
彼时已近退休的赵殿礼却主动请缨:
“干了这么多年发动机,什么型号我们都有能力拿下来!”
他带着团队重新“解剖”失败案例,甚至亲手拼接试验后的碎片,最终开出两剂“药方”——调整燃料配方、重构结构设计。
1996年,发动机在极限状态下试验成功!
六院由此重获发展生机,这一战,也被誉为中国固体动力事业的“涅槃之战”。
他的“金手指”并非天赋,而是源于近乎苛刻的执着。
一次试验中,发动机在标准状态下运转良好,却在极限测试中屡屡爆裂。
赵殿礼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驻扎试验场,白天记录数据,夜晚挑灯复盘。
最终,他在一份被忽略的材质报告中发现了端倪:
“热应力分布不均,必须重新设计隔热层。”
方案落地,故障迎刃而解。
事后他感慨:
“技术攻关就像剥洋葱,每一层失败都藏着答案。”
功成不必在我:淡泊名利背后的家国情怀
2002年,赵殿礼正式退休,但“退而不休”成了他新的注脚。
作为六院高级顾问,他依然活跃在试验一线。
2023年,90岁高龄的他伏案数月,写下40万字的技术总结,只为“给后人留一盏灯”。
有晚辈劝他保重身体,他却摆摆手:
“我这辈子最怕的,不是累,而是知识断代。”
荣誉等身,他却视若浮云。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国防科技进步奖、两次个人一等功……
这些勋章被他锁进抽屉,鲜少提及。
2022年荣获“六院杰出功勋奖”时,他的获奖感言令人动容:
“工程研制靠的是团队,是每个人的汗水和彼此托付的肩膀。”
薪火相传:星辰大海的守望者
赵殿礼的离去,让无数航天人潸然泪下。
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航天的血脉!
他培养的弟子中,有人成为型号总师,有人执掌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常告诫年轻人:
“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像发动机一样——燃烧自己,推动时代。”
如今,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东风导弹家族,每一次震撼世界的烈焰腾空,都闪烁着他和同事们毕生智慧的微光。
呼和浩特殡仪馆,挽联如雪,哀乐低回。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抚摸着灵柩,哽咽道:
“赵总走了,但他点亮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
远处,试验场的轰鸣声隐约可闻,仿佛在回应:
是的,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正将他未竟的理想,推向更高远的苍穹。
赵殿礼用92年的人生,写就了一部“将生命熔铸于国家需要”的史诗。
他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塞北的风沙、试验场的灯火、手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
但正是这些沉默的坚守,让中国航天从一穷二白走向星辰大海。
今天,我们告别一位航天巨匠、大国巨星。
但他的精神,将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尾焰一般,照亮后来者永不停歇的征途!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