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 发表于 2025-5-19 11:16:07

今日聚焦:珍贵国宝,终于回归!文物归国背后的民族之光!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4月28日,冯站长之家“今日聚焦”栏目发文:美国人用卑劣手段,骗走中国国宝!必须归还!(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文中,我们呼吁:
让流失文物回家,让珍贵战国帛书尽快回归中国!
现在,好消息传来!


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内,一场跨越79年时空的“重逢”正在上演。
国家文物局代表双手接过两卷泛黄却珍贵的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


这一刻,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国宝,终于重归故土。
这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回归,更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回归,一段历史正义的昭彰,一曲文明传承的壮歌!


千年帛书:沉睡楚墓,惊世现世


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的盗掘声中,一件稀世珍宝横空出世——子弹库帛书。
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更是唯一存世的战国帛书。
全文900余字,以神秘楚文字书写,图文并茂,记载四时宜忌、攻守占卜之术,堪称“典籍之源”。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曾评价:
“帛书是研究古文字、思想史的活化石,其价值无可替代。”


然而,这份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瑰宝,命运却充满坎坷。
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拍照”为名,从收藏家蔡季襄手中骗走帛书,非法携至美国。
蔡季襄晚年回忆此事时痛心疾首:
“帛书被抢走,如同剜去心头肉。”


自此,帛书分崩离析:
《四时令》,藏于赛克勒基金会。
《五行令》《攻守占》,辗转流入史密森尼学会。
而残片零落他乡,成为民族记忆的裂痕。


追索之路:以文明之名,向历史讨还正义


“文物因民族弱乱而流离,必随民族复兴而归来。”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交接仪式上的这句话,道尽了文物回归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


此次追索,绝非偶然。
国家文物局早在2023年便启动系统性溯源,依托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完整的非法流失证据链。


与此同时,中国主导的《青岛建议书》为国际合作注入新理念——
以对话取代对抗,用证据赢得尊重。


这场“文明之战”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
蔡季襄1955年公开控诉柯强掠夺行径,并上交当年签订的协议,为后世追索埋下火种。
湖南省博物馆专家高至喜跨越半个世纪核实证据,只为“给历史一个交代”。
美国学者夏德安教授受托移交帛书盒盖,用行动诠释学术良知。
正是这些微光汇聚,终成破晓之光!


归来时刻:文明的对话与人类的共情


史密森尼学会馆长蔡斯·罗宾逊在返还仪式上坦言:
“文物应与其文化背景对话,这才是真正的博物馆伦理。”


此番表态,标志着国际文物返还理念的深刻转向。
此前,美国曼哈顿检察官马修·博格丹诺斯曾将文物返还比作“奥运精神”——
超越分歧,守护人类共同遗产。
此次合作,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


《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不仅是中美文化合作的里程碑,更为全球流失文物追索树立典范。
自2009年以来,中美已通过法律合作促成20批次、594件文物“回家”。
而中国更与27国建立反文物走私框架,累计追回1900余件流失珍宝。
这些数字,凝结着一个文明古国对文化遗产的执着守望。


未完之章:归途漫漫,吾辈笃行


“《四时令》一日未归,追索便一日不止。”
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的誓言,道出了国人的共同心声。
此次回归的帛书,将于2025年7月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特展,向世界诉说文明的血脉相连。
而《青岛建议书》的推广、新《文物保护法》的实施,则为追索之路筑牢法律基石。


回望历史。
蔡季襄当年以3000法币购得帛书时,或许未曾想到,它会成为民族之痛!
而今天,当《五行令》的月名图在故土展厅中舒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楚人的智慧,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缩影。
正如网友所言:
“文物归来之日,便是文化自信崛起之时!”


文明不灭,薪火永传


79年风雨,两卷帛书跨越太平洋的归途,写满了文明的韧性。
它们从战火纷飞的年代流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归来。
这不仅是一场文物的回归,更是一场精神的凯旋!


当我们凝视帛书上蜿蜒的楚文字,仿佛听见历史的低语:
文明的血脉,终将冲破时间的藩篱,在故乡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聚焦:珍贵国宝,终于回归!文物归国背后的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