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航空母舰的身躯划开湛蓝的海面,舰载机呼啸而起。
这一刻,中国海军远海防卫能力迈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歼-15T战机在电磁弹射器的推动下,从福建舰甲板上腾空而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随后,歼-35隐形战斗机和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也依次升空。
这场发生在今年9月的舰载机弹射起飞训练,不仅是福建舰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国航母建设发展的里程碑。
如今,这艘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入列即可形成战斗力,可随时投入作战!
航母新征程:
福建舰亮相世界舞台
福建舰,舷号18,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它于2022年6月17日,正式下水。
相比前两艘航母,福建舰在设计上有了质的飞跃。
它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
令人惊叹的是,福建舰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
这一成就,打破了传统技术路径的限制!
官方数据显示,福建舰的满载排水量达8万余吨。
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强大的远洋能力和持续的作战力量。
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
一般来讲,军舰的吨位越大,搭载的人员、舰载燃油和航空煤油就越多,同时能够携带的雷达和武器也更多。
成长历程:
从建造到海试的坚实步伐
福建舰的成长历程,备受关注。
2024年5月8日,福建舰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顺利返回江南造船厂码头。
在试航期间,福建舰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一系列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测试节奏的加快,说明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过硬,官兵的操作水平熟练度较高。
可以说已接近完成“人装结合”的最终磨合。
从2024年5月首次海试,到2025年第九次海试,福建舰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
今年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
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此前完成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
战力突破:
电磁弹射改变海战格局
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甲板不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磁弹射系统可以提供弹射推力,让舰载机实现“满油满弹”起飞。
“满油”,意味着作战半径更远、留空时间更长。
“满弹”,则意味着更强的打击威力!
响应速度是电磁弹射的另一大优势。
从冷启动到准备就绪,只需15分钟。
这极大提升了舰载机的出动效率。
航母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放飞尽可能多的舰载机,转入高强度作战的“全甲板放飞”模式。
张军社强调:
结合舰载机和导弹的射程来算,福建舰航母作战群的作战半径可极大拓展,覆盖西太平洋第二岛链。
体系作战:
“航母五件套”集齐
福建舰一旦服役,就具备了战斗力!
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弹射成功,标志着福建舰体系作战能力已经形成。
在福建舰上成功弹射起飞的三型舰载机,构成了航母编队核心体系作战能力。
现在,中国海军“航母五件套”已经集齐。
分别是:
弹射起飞的歼-35隐身战斗机、歼-15T弹射型多用途战斗机、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以及之前在九三阅兵式上亮相的歼-15D电子战飞机和一直服役的反潜直升机。
这五大装备,标志着福建舰在制空、制海、对陆打击、侦察预警、电子对抗和反潜等多方面综合作战能力已经基本形成。
空警-600作为航母的“千里眼”,相比于此前航母编队常用的直-18预警直升机,雷达探测距离更远,留空时间更长。
它不仅能更早发现目标,还可以充当“海上移动空中指挥所”,为整个编队提供广域态势感知,从根本上提升航母编队的协同作战效率。
深蓝征程:
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
福建舰的入列,不仅仅是一艘航母的加入,更是中国海军整体战略转型的体现。
随着三艘航母的入列,中国海军的远海综合作战能力在不断增强,未来海军航母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向弹射型航母、核动力航母发展。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是中国航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回想辽宁舰正式入列时,很多人在质疑辽宁舰实际战力以及形成战力时间。
而当山东舰入列时,这些讨论变成了“重塑‘第一岛链’乃至‘第二岛链’的战略平衡”,变成了“西太平洋格局变动”。
今天,福建舰的即将入列,更标志着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实现跨越式转变!
从黄水到蓝水,从近海到远洋。
福建舰的身姿,映射出一个国家向海图强的坚定步伐!
舰载机一次次起降的轰鸣声,奏响的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交响乐。
这声音传向遥远的岛礁,传向更深邃的海洋,也传向一个民族复兴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