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九九重阳,感恩父母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陈贵百草园书店文 | 陈贵 ·主播 | 墨语 ·摄影 | 从看见到发现 · 编辑 | 一白
秋风送爽,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重阳节如一位优雅的使者,乘风而至。金黄的菊花绽放着,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秋水长天的景色在眼前铺染开来,让人陶醉其中。
九九重阳,两九相重,故而得名。自古以来,重阳节就被赋予了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它始于先秦,盛于汉代,定于唐朝,历经千年的演变与烘托,登高、赏菊、祈寿、驱邪的传统文化内涵一直延续至今,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秋高气爽之时,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节。人们可以抽点时间,带上妻儿,陪伴父母登高郊游。这不仅是一件美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趣,更重要的是,“登高”有“高升”“高寿”的含义,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辈的祝福。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重阳节也叫菊花节。如同端午离不开屈原和粽子一样,重阳节也离不开陶渊明和菊花。据史料记载,重阳之日,赏菊、饮菊花酒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先河。菊花在我们的民俗中象征着长寿,它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其气节和品质令人敬仰。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菊、品菊,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美好。
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尊老敬老,陪伴尽孝不只是在重阳节这一天,而是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已经长大,您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您仍然康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中都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们。虽然家乡的模样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却永远无法替代。人到中年的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在,家就在,根就在,我们依旧是个孩子;而当生命中最厚重的这部分去了,曾经的港湾就成了客栈,甚至在记忆中逐渐模糊。
此刻,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领着孩子,回家看看,或者给父母和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打个电话问个好。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是最真挚的孝道,让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安宁。
时间总是无情地向前奔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却往往忽略了父母越走越慢;我们一天天强大,却没有注意到父母在慢慢老去。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请善待他们。
当我们老了,也希望孩子们能像我们小时候照顾他们那样,给我们多一些耐心。当我们手有些抖,菜汤洒在衣服上时,别嫌弃我们;当我们腿脚不灵便,也想出门晒晒太阳时,能像小时候我们推着他们去晒太阳一样对待我们;当我们每天重复的话要说很多遍时,能像小时候我们给他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一样,耐心地倾听。
关爱、尽孝,要趁早要及时,别让父母等的太久。在这个充满温情的重阳节,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敬意。愿天下父母平安喜乐,健康长寿!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同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