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学技艺
▲图左(陈玉庆)图右(魏国秋) 中国古代宫廷的钟表以造型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繁复而著称,其中以动偶钟最为有趣。动偶钟,顾名思义,就是指钟表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机械传动原理活动的,其制作技艺本身虽为西洋传入,但在中国宫廷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浇灌之下,早已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精妙之处。
陈玉庆从小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记事起便跟在父亲的身边学习。听得行内老人们传言,得知宫廷动偶钟的存在,随后便前往故宫钟表馆,被这失传了的艺术深深打动。
此后的20年间,在没有实物与样品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钻研与父亲陈旭东的帮助得以重新开发出几台宫廷动偶钟,第一台钟便用了三年时间才制作出来,而这几台动偶钟完全由手工打造并尽量遵从传统按照乾龙年间的古法制作。不适用现代钟表的传统制作法,放弃发条盒,而选用乾隆时期的工艺由发条带动链条,链条带动齿轮的古法,工艺更加复杂却可以保证发条释放均匀稳定且增加了耐用性。

人类生活离不开计时,从古至今,人类对时间的掌握和度量方式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精密。在西方钟表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计时装置包括以日冕为代表的太阳钟、以漏刻为代表的水钟和以香漏为代表的火钟。 陈玉庆制作的动偶钟属于机械时钟范畴,其制作技艺源于西方。机械时钟明代末期传入中国,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发展。作为一个开明好学的皇帝,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极大的热忱,对欧洲钟表技艺十分喜爱。他曾写了一首《咏自鸣钟》的诗:“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表达了对西方钟表技艺的赞赏之情。此外,康熙皇帝还在宫廷造办处增设了修理及制造钟表的作坊,从此由中国宫廷到民间,机械钟表的流行和制造逐渐展开。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奢华精致的钟表,以乾隆皇帝时期制造的为多。乾隆皇帝热衷于身边的书画游乐与各类玩物之中,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西洋钟表已由原来的先进科学实践与天道正统象征内涵转变为闲逸消遣的高级玩具及奢侈观赏摆设。这一时期,除了大量进口欧洲豪华精美、活动灵巧的钟表之外,在皇帝的旨意下,宫廷之内的欧洲及中国钟表技师更是挖空心思,制作出大量供玩赏的各式新奇的时钟,并配合黄金、玉、漆、象牙、宝石、紫檀等贵重物料,那一时期精品辈出,钟表技师务求使每件作品都能达到金碧辉煌、气宇不凡的高度装饰效果。
动偶钟奢华精美,给人以一种金碧辉煌之感,不过制作起来是相当复杂的,人力物力投入极大。陈玉庆回忆,自己光去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看馆藏钟表珍品就不知去了多少趟,制作的过程中他没有任何收入,以至于有一年,他卖掉了家里的一套房子来支持自己的事业,为的只是一个信念,就是复制这种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他说,制作这件铜鎏金开伞八仙钟用了一年的时间,需要进行模型设计、铸造、精雕、鎏金、錾刻等多道工序。原来在宫廷中,制作这样的钟表需要一百多人的工匠队伍来完成,然而对于陈玉庆来说,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一个人去完成。 “同一时代,西方的时钟是两个针的,中国的时钟多出了秒针,更显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加上水法流动和人偶的运动,也体现了清代皇室的审美情趣。”陈玉庆说。
虽然动偶钟几千个零件的拼凑是一项浩繁复杂的工作,每天的敲敲打打、组装铆接看起来非常枯燥,但对陈玉庆来说,制作的过程给他带来了一种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不仅在于他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满腔热血复制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能够体会到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智慧是多么令国人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