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脚踏祖国大地,守护万里河山,每名军人都肩负使命!”
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从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营长张冬旭口中说出时,仿佛点燃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上的空气。
这位身形精瘦、眼神如剑的军人,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新时代革命军人最炽热的信仰:
保家卫国,使命必达!
图片
血脉里的战火基因:从英雄营队走出的铁血硬汉
张冬旭所在的营队,是一支浸染着革命烽火的英雄部队。
战争年代,他们参加过260余次战役战斗,诞生过无数血染战旗的英模。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
但那些冲锋的号角声、刺刀见红的呐喊声,似乎早已刻进了这支队伍的基因里。
保家卫国、打赢战争,不是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
军校毕业后,张冬旭扎根基层,从普通军官成长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的尖兵。
他被陆军表彰为“四有”优秀军官,被集团军誉为“强军先锋”。
荣誉背后,是他对“硬气”二字的执着:
“自身硬气,带兵才有底气。”
一次火炮射击训练,战士们屡屡脱靶,连换场地也无济于事。
张冬旭二话不说,带着骨干将每个人的射击数据、战场变量逐一复盘,硬是从密密麻麻的弹道轨迹中总结出“射击公式”,让全营火力精度跃升。
有人问他秘诀,他答得简单:
“军人干的每件事都不容易。克服不了平时的难,还怎么克服战时的难?”
破茧成蝶:转型路上用血汗浇筑战斗力
随着部队改革大潮的推进,张冬旭成为传统步兵向合成精兵转型的亲历者。
面对“破茧成蝶”的阵痛,他轻描淡写:
“难?当兵哪有不难的!”
可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无数个昼夜的淬炼!
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摆着两本日记:
一本记录全营战士的训练成绩,一本写满战法研究的思考。
每个训练日的深夜,他带着干部骨干推演战术、分析蓝军战例,甚至将对手的战术风格画成“画像”。
“研究自己是一方面,研究透敌人更重要。”
红蓝对抗中,他率领官兵佯动迂回、声东击西,用“算到对手算不到的地方”的智慧,一次次撕开防线。
2022年夏季的一场演训,堪称“地狱级考验”:
40摄氏度高温下,全营官兵负重20公斤,在密不透风的丛林中跨昼夜穿插奔袭。
汗水浸透迷彩服,荆棘划破皮肤,但无人退缩。
演习结束后,每个人都像掉了层皮。
张冬旭回忆时,语气中却透着自豪:
“但正是这种极限挑战,才能磨出战场上的真本事!”
向战而生:把每一次心跳都献给强军梦
“打胜仗,比的就是谁更顽强、更敢拼命!”
这是张冬旭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缩短新装备战斗力形成周期,他带着官兵“先学一步”。
他甚至在跨区演习后,跑到友邻部队“串门”,只为提前摸透装备性能。
为了推动合成训练转型,他走遍陆军多个部队调研。
他在练兵场上一蹲就是一天,最终形成“加快训练转型升级”的代表建议。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指了指胸前的军徽:
“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场就少流一滴血。”
这句话,让无数战士红了眼眶。
在高温戈壁,他和士兵同饮一壶水。
在密林深处,他与骨干共啃战术难题。
战士们说:
“跟着营长,再苦也值——因为他永远冲在最前面!”
山河为证:新时代军人的使命答卷
从军校青涩学子到铁血营长,张冬旭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高温密林、险滩戈壁、高原雪山……
每一次演训,都是向战场逼近一步!
每一道伤疤,都是军人荣誉的勋章!
如今,站在“代表通道”上的他,目光依旧坚毅如铁:
“我们保家卫国的底气更足了!”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像他一样的新时代军人,用青春、热血与智慧浇筑的钢铁长城。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把使命融进了每一次冲锋、每一发子弹、每一滴汗水。
正如他所说:
“把部队带得更硬,把仗研得更透,就是对祖国和人民最好的回答!”
山河无恙,只因有人在负重前行
张冬旭的故事,是中国军人精神的缩影。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在日复一日的淬炼中,将平凡铸成了伟大。
他们脚踏祖国大地,用血肉之躯筑起和平的屏障!
他们守护万里河山,让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尊严与安宁的强音!
今天,当我们享受岁月静好时,请记住:
有一群像张冬旭一样的军人,正以冲锋的姿态,在强军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忠诚与担当。
他们的背影,就是中国最硬的脊梁!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