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1898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巴拿马地峡,用枪炮逼迫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海-埃兰条约》。
美国用2500万美元的所谓“合法交易”,攫取巴拿马运河百年控制权。
百年后的今天,当香港首富将运河咽喉的港口资产转手美国企业时,竟有人轻飘飘地说“这是人家的私产”?
这种论调,恰似当年殖民者用法律文书粉饰掠夺的荒唐逻辑,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正以新的形态侵蚀着民族经济主权意识。
历史回响:运河咽喉从来不只是“商业标的”
1903年,巴拿马运河区升起星条旗,美国在此驻军近百年,建立“国中之国”。
这段用3.6万劳工生命开凿的水道,从来都是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而今,运河港口资产转手之际,美国南方司令部立即宣布将在运河区部署快速反应部队。
地缘政治的齿轮,永远在资本流动的暗流中悄然咬合。
日本东芝集团1987年被迫向美国转让半导体技术时,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国会痛陈:
“这不是企业存亡问题,而是民族产业主权的沦陷。”
三十年后,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在《美国陷阱》中揭露:
通用电气收购案本质是“经济战领域的珍珠港事件”。
这些泣血教训告诉我们:
关键基础设施从来都是国家命脉的延伸。
战略物资,依赖海运的生死线
翻开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22年我国海运贸易量达34.5亿吨,占外贸运输总量90%,其中70%要经过全球16个战略水道。
巴拿马运河承担着中美贸易40%的货运量,每天有价值30亿美元的货物在此流转。
这组数字背后,是1.8亿产业工人的生计,是14亿人的能源安全,是“世界工厂”的经济命门。
2016年南海仲裁危机期间,马六甲海峡航路一度风声鹤唳!
中国有关海运集团,连夜调整海运航线。
这不是商业决策,而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应急响应。
当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宣称出卖巴拿马运河港口“只是商业行为”时,可曾想过每一箱滞留货物都连着千万家庭的饭碗?每一艘改道货轮都在消耗国家战略储备?
精神拷问:企业家究竟是谁的“家”?
某些商业巨擘,在《反外国制裁法》实施后,仍向受制裁实体出售资产。
在《数据安全法》颁布后,继续向境外传输敏感物流信息!
这种行径,与抗战时期,上海滩某些“只谈生意不问政治”的买办,何其相似?
那些人跟入侵中国的日本人,甚至日本军方,“只谈生意”? 他们配称“生意人”、“企业家”吗?
我呸!
这就是典型的败类!
当年,荣氏家族为保民族棉纺业,宁毁机器,绝不资敌!
今日,某些人却将极大影响中国的战略资产,视作待价而沽的商品。
历史的天平,正在丈量灵魂的重量。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定下“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祖训。
卢作孚抗战期间,指挥民生公司完成“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些民族企业家在历史转折点,用身家性命诠释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反观当下某些富豪,在香港混乱时期紧急转移资产,在疫情严峻阶段抛售内地物业,在国家急需科技突破时忙着套现离场!
这种“商业无国界”的做派,与任正非“除了胜利无路可走”的呐喊,形成刺眼对比!
更令人痛心的是:
某些舆论刻意将“爱国”与“市场经济”对立,把国家监管污名化为“干涉私产”。
他们选择性遗忘:
正是国家建设的四纵四横高铁网,托起了电商繁荣。
是西气东输工程,保障了制造业根基。
是北斗系统,为物流帝国装上中国芯。
享受了时代红利的商业领袖,岂能在关键时刻推说“与国家无关”?
我们不禁想起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的诘问:
“人人皆独善其身,斯谓之私德矣;人人皆相善其群,斯谓之公德。”
巴拿马运河的潮水千年奔涌,见证过殖民者的贪婪,目睹过抗争者的热血。
今天,当中国巨轮驶向深蓝,每个企业都应是龙骨上的铆钉,每个企业家都该是桅杆上的瞭望者。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商业选择,而是关乎民族航船能否穿越惊涛骇浪的历史抉择。
资本或许没有国籍,但企业家永远有祖国!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