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11月5日,中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正式入列,这一刻,无数人为之沸腾。
在央视曝光的画面中,舰员与科研人员相拥而庆。
有人激动地高呼:
“17年了,孩子都长大了!”
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站着一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电磁弹射这项“世界级难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福建入列,电磁弹射惊艳世界
11月初的南海之滨,福建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
这一消息迅速引爆国内外军事观察圈。
@中国军工微博发布的福建舰海试高清视频,直观展现了中国航母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视频显示:
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舰载机依次完成弹射起降。
甲板调度井然有序,数字化指挥系统支撑下的高效协同一目了然。
这标志着福建舰正式具备电磁弹射与回收能力,跻身世界顶尖航母行列。
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成为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
其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将显著提升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助力实现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
电磁弹射,航母技术的飞跃
电磁弹射是航空母舰上的一种舰载机起飞装置,已由美国最新下水的“福特”号航母首先装备。
与传统的蒸汽式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具有容积小、对舰上辅助系统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轻、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廉的好处,是未来航空母舰的核心技术之一。
电磁弹射器的推力启动段没有蒸汽那种突发爆炸性的冲击,峰值过载从6g可以降低到3g。
这不仅对飞机结构和寿命有着巨大好处,对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改善。
根据计算,平均加速度一样时,电磁弹射器可以比蒸汽弹射器让飞机多载重8%~15%。
马伟明,电磁弹射的奠基人
上世纪90年代,马伟明在恩师张盖凡的指导下,用仅有的3.5万元,制造出两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了研究。
6年时间里,实验记录堆满了大半间屋子。
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成功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道世界性难题。
进入新世纪后,马伟明毅然将研究方向确定为国际尖端科技领域——电磁发射技术。
当时,即便是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探索20余年也未能取得突破。
面对质疑,马伟明斩钉截铁地回答:
“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只要是国防建设所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
八年磨一剑!
马伟明带领团队凭着非凡的毅力,利用电气工程装备研制方面的技术经验,攻克了上百项关键技术。
2008年,他们成功研制出小型样机,拿下了电磁弹射这一核心技术。
在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泣不成声!
中压直流,中国技术的超越
福建舰作为常规动力航母,成功实现电磁弹射,离不开马伟明院士团队的又一项突破。
相比于核动力的“福特”号,福建舰实现了在常规动力航母上进行电磁弹射。
这得益于马伟明院士团队开发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和“中压直流配电系统”。
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
福建舰的中压直流配电,比“福特”号使用的中压交流配电更加稳定可靠。
中压直流电力系统提高了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发电机组可更稳定运行。
同时,中压直流电力系统取消了变压器,极大节约了航母空间,减少了线缆,传输效率高。
因此,中压直流技术瞬时电力储能高,为电磁弹射持续供应足够电力输出。
据测算,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能耗降低30%。
单日起降架次可达270~300次,远超美国尼米兹级的120架次均值。
强国之路,从屈辱到自豪
福建舰的入列,不仅是一艘新型航母的服役,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的生动写照。
在88年前,同一片水域上航行的却是侵华日军的“出云”号。
这艘用《马关条约》赔款建造的巡洋舰,炮口直指上海街巷,曾是民族屈辱的象征。
2017年,马伟明就预言“电磁发射技术将在10年内取代传统的化学能技术”。
当时,可能还有人存疑。
但今天,随着福建舰的入列,这一预言已成为现实。
2023年,当第一次独立操作质量车弹射后,福建舰航空长田伟写下了“谋海制胜,弹射未来”八个大字。
这不仅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更是中国海军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曾有记者问马伟明:“为什么要在科研路上如此拼命?”
他回答: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从1980年刘华清将军踮着脚参观美军航母时那羡慕的目光,到如今福建舰携电磁弹射技术惊艳世界。
一代代国防科研工作者,用毕生心血托起了中国的强军梦。
随着福建舰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外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航母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航母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