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7岁的马克·波罗扬起风帆,从威尼斯起航时,他不会知道,这趟看上去充满未知的旅程,会给欧洲带来怎样意外的惊喜与探索世界的勇气。
而他的家乡,欧洲那些古老城市的精神,给了他一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心灵支撑。 水城、贸易之城、冒险的起点……他愿意用无数个在元朝官员看起来新奇的词汇来描述威尼斯。他生疏的中文或许不能够准确描述威尼斯的确切摸样,可人们猜测得到,他来自一个拥有强烈好奇心的海滨城镇,在交织的水网和远方的海平面中,他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对威尼斯的居民来说来说,不用为每天要走相同的路而愁闷——可以选择陆地,也可以选择水路。马可·波罗曾以为自己是个容易适应环境的人,然而在今后那抵达遥远中国的漫长三年中,当他每一次更换未知的交通方式,都让他觉得自己以前知道的太少太少了。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此刻的他,被眼前大海的景象深深迷惑住了。这真是一个奇迹般的梦,他想,若不是我有勇气踏出这一步,我永远都不会看见这样的景象。 位于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是当时和后世无数冒险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星辰罗盘,风帆手桨,天朝上国的梦在他血液中鼓噪,那召唤的声音震耳欲聋。 年轻的心,在对的时间,踏上了对的旅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之后,他们横渡黑海,终于到达两河流域。 曾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千年的阿拉伯王朝刚覆灭于蒙古帝国之手,马可·波罗他们一行欧洲人真正感受到了来自那个遥远东方的强盛力量。
巴格达,这个在《汉摩拉比法典》中就已经被提过的古老城市,曾经辉煌的阿拉伯文明,却抵不过蒙古人的洗劫。当马可·波罗抵达这里时,那些断壁残垣似乎还在风中哭诉。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感到悲伤和恐惧,他看见与自己故乡不过相隔几个海峡的古老文明被付之一炬,而在欧洲,却几乎没人知道这近在咫尺的强大威压。 他突然知道了这趟旅程的意义所在。他要去看看那个遥不可及的帝国,到底是何等强大。为此,他需要再次从波斯湾出海。 从波斯湾披星戴月航行而过。再踏上陆地之时他已是一个成熟的水手,并且还是一个怀有抱负和梦想的冒险家了。 那月亮,还像过去般挂在天空。可他知道,自己每一次睁开眼睛,每一次小小的跨步,都已经走在了少有欧洲人走的土地上。 他在树木和石头之间走了许多天。在这个在后世被称作“中东”的土地上,他见了太多太多各具特色的城镇。 当骑骆驼的人望见远处庙宇的尖塔,他知道这是一座城,可他更希望把它看作一艘可以带他离开沙漠的一艘船。他太想乘船到中国去了。 连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对他发出邀请,他都视而不见。这里是异域,没错,可不是他想到达的异域。他想去的地方更远,远到他一度沮丧地以为一辈子也到不了。 在霍尔木兹,他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 从霍尔木兹向东,踏上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一旦和当地人购买了骆驼,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退路了。 可这又何妨?既然已上路,就不必太在乎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是否还是原来的模样。欧洲最伟大的航海精神,其实就在这每一个微小的脚印中。 渴望和热情在血液中鼓动跳跃。要克服的不仅是疾病、饥渴的困扰,还有语言不通、前路茫茫的困惑。 在风沙的迷雾中,水手认出了摇摆着前进的骆驼的轮廓。他知道这是一座城,名叫亚兹德的古老之城。可他还是愿意把它看作一头骆驼。 这头骆驼身上挂着皮酒囊、眼花缭乱的手工艺品。他看见自己带领着长长的商旅队伍离开沙漠,走向错落的棕榈树荫下的淡水绿洲。 他看见厚墙粉刷成白色、庭院铺砌着瓷砖的皇宫,赤脚的少女在那里摇动手臂跳舞,她们的脸在面纱下半隐半现。 然而这里还不是中国。尽管有皇宫,但他知道中国的皇宫更雄伟;尽管有少女,但他知道中国的少女更美丽。 他知道这些城市不过是取得了骆驼的模样,在绿洲中苟延残喘。而他要到达的不是这里,是一个他和他的同胞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国家。 他补充好淡水和食物,继续上路。他穿过一个又一个城镇,一直到后世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向上,一直向上,这是他在之后半个月内一直在做的工作。很多年以后,他这样向自己的狱友,文学家鲁斯描述这片土地—— “……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 “这个高原叫帕米尔,在上面骑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见草木人烟,放眼处尽是荒原。此地海拔很高,寒冷异常,点不起火来。” 他们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富饶强大的城市里。马可波罗这样想这一路上他遇见的牧民。可这其实是一个既没有色彩也没有特征的地方,有的只有冷峻的风,和缺氧的空气。 他在这里遭遇了一次劫掠,那些强盗骑着马一边叫喊一边飞奔而来,幸好他的马跑的更快。这里仍然不是中国,他想,中国不会有这些野蛮的强盗。 这已经是第四年,他此刻已经年满21,在他丧失勇气之前,他愿意再拼搏一次。——幸好,那片梦中的土地已要来到他的面前。 在他到达喀什时,他仍然不敢相信这里已经是中国。城市如一座巨大的果园,芬芳扑鼻。姑娘们围着他跳起热情的舞蹈。 他现在已见识过了和田的美玉,从商人口中,他得知这是上都达官贵人们今年的订单。沉寂在他心中四年的火种终于开始噼啪作响,舞动了起来。 他不记得自己是怎样穿过塔克拉玛干的,但当第一栋独特东方美感的房屋出现在他面前之时,他终于热泪盈眶。 敦煌,敦煌。他默念着这两个字,那风沙已吹不散他心中燃起的火焰。四年的追寻,他终于抵达了梦境中才会出现的国家,并且比他所有做过的梦都要离奇和美丽。 他和春风,一起走过玉门关,穿过塞上江南的河西走廊,来到上都,匍匐在伟大东方帝国主人的脚下,为这梦想的实现而泪流满面。 700年过去了,他的故事,勿论真假,已变成了带领后来无数欧洲人跨越千山万水的书。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让我们再看一遍他的足迹吧。然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可·波罗游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意大利人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他幼时便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对里面描述的那个“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深深着迷。 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四处游说,最终打动了了西班牙女王,激动地扬帆起航,并最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直到他死去,他都以为那里是《马可·波罗游记》里描述的那个远东之地,那个富庶如同天堂一般的地方。 而马可·波罗决定从威尼斯出海的那一天,天朗气清,他正带着当时欧洲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向远方发起挑战。那一天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鼓励后来更多的欧洲人去探索未知,探索那个心中所向往的,更大的无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