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近日,一首歌曲《陈母问勇》在互联网掀起情感巨浪。
当年轻的歌手唱出“吾儿勇否”时,无数人为之泪目!这声叩问,源自一位平凡母亲的锥心之痛,却叩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共鸣。
一位母亲的勇气与一个民族的脊梁
2020年6月15日,五年前的今天。
年仅19岁的卫国戍边战士陈祥榕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英勇牺牲。
部队慰问其母姚久穗时,这位屏南农妇的回应震动全网:
“我没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的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这份朴素的追问,没有悲戚的索取,只有对儿子生命价值的确认。
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与母亲的“问勇”之语,共同构成了一对跨越生死的英雄母子史诗!
烈士母亲丧子之痛与家国大义的融合,形成撕裂般的艺术张力。
当歌曲攀升至“吾儿勇否”的高潮时,听众仿佛看见:
一个民族的勇气基因,正通过感人的歌声,代代相传!
从“岳母刺字”到“陈母问勇”:英雄母亲的千年回响
在中国文化长河中,英雄的母亲始终是民族精神的隐秘图腾。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夫人,在儿子背上刺下“尽忠报国”,用针尖镌刻家国大义。
九百多年后,共和国烈士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用一句“吾儿勇否”,以血泪浇筑民族脊梁。
历史相隔千年,精神血脉相连!
也许只是巧合,时间相隔900多年,两位英雄母亲都姓姚。
而姚姓,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的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
这个巧合,折射出中国英雄精神的一种特质: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每一代都有英雄、英雄母亲挺身而出,用生命和热血爱着这个伟大民族!
这种精神共鸣,绝非偶然。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英勇牺牲。
革命战争年代,有名可查的烈士达370万人,无名烈士难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有30多万官兵在履行神圣使命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每位烈士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承受的母亲。
云南扫雷英雄杜富国的母亲李合兰,在儿子失去双手双眼后说:
“他是为国家受伤,我为他骄傲。”
戍边烈士肖思远的母亲刘利霞,每年春节都会给儿子生前号码发送“压岁钱”……
这些母亲从未被写入教科书,但她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
英雄的诞生,从来不只是个体的选择,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土壤的必然!
《陈母问勇》开篇“陈氏有儿十八从戎/生于屏南名祥榕”,以《史记》列传式的白描笔法,将个人叙事嵌入宏大历史。
副歌“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化用抗美援朝烈士遗书中的家国意象,让个体命运与民族记忆共振。
这种“半文半白”的创作,恰似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植入文化基因,让年轻听众在旋律中触摸到文明的血脉。
当“吾儿勇否”成为新时代弹幕刷屏的短语,当“清澈的爱”化作校园黑板报的标语,我们便知道:
英雄从未走远,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民族的呼吸之间!
从“问勇路”到“光明前途”:一个民族的集体修行
在福建屏南,陈祥榕的家乡人将一座桥命名为“祥榕桥”。
为了纪念这位年仅19岁、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新疆和田市,为他命名了一条“问勇路”!
这些地名不再是冰冷坐标,而是活着的精神图腾。
它们如同大地上长出的纪念碑,告诉后来者:
这片山河,曾被怎样的热血浇灌。
1938年,诗人艾青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025年,网友在《陈母问勇》评论区留下“从此不敢忘屏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岳母到陈母,从岳飞到陈祥榕,中华民族始终在进行一场集体修行:
如何让英雄精神不被雨打风吹去?
我们用歌声、用书写、用实际行动去弘扬,去传承!
英雄在风中永生,在中国人心中永生
当《陈母问勇》的旋律渐息,我们终将明白:
真正的英雄赞歌,从不在音符中终结。
它在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神里,在少年背诵“清澈的爱”时的挺直脊背中,在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身影里!
陈祥榕牺牲前口袋里装着的橘子,肖思远未能送出的结婚戒指,王焯冉留给父母的最后一封家书……
这些琐碎细节构筑的英雄叙事,比任何宏大口号都更具穿透人心的力量!
此刻,让我们记住《解放军报》记录的一个细节:
陈祥榕所在连队晚点名时,第一个名字永远是“陈祥榕”,全连齐声答“到”!
这声“到”,是烈士精神的回响,是五千年文明的血脉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勇否”之问的永恒回答!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