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名表论坛--名表玩家的乐园   【登陆】【注册】 手机版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搜索
广告AD:
查看: 186|回复: 0

今日聚焦:90多岁骑车去科研的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深切缅怀!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新表迷

积分
83109
中介积分:0
专业积分:0
差评积分:0
发表于 2025-8-5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那辆二八杠自行车,永远停在了北洋园的晨光里。

2025年8月1日8时54分,96岁的周恒院士安详辞世。

20250805_135123_029.jpg


四年前,一段92岁老人骑车穿越天津大学校园的视频让亿万网友动容。

如今车轮静默,而那个单薄背影承载的求真精神,已在神州大地扎下深根。



风骨:车轮上的不老传奇



在天津大学师生记忆中,周恒院士骑车的剪影是最美的学术风景。

2021年短视频走红时,他已是92岁高龄,却依然风雨无阻地骑行在科研路上。

20250805_135123_030.jpg
这辆朴素的自行车,承载着一位力学家穿越时代的坚守。

从23岁初登讲台讲授理论力学,到96岁生命最后一刻,他在天津大学耕耘了整整75年。



周恒的生命轨迹,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1929年出生于上海的他,在战火纷飞中坚守求学之志。

抗战胜利后,未曾系统学过物理的他靠自学考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

1950年,这个清瘦的青年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开启了他与力学相伴的一生。



1981年,52岁的周恒远赴英国,踏入“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权威殿堂。

当实验数据与权威理论频频冲突时,这位中国学者没有退缩。

四年严谨求证,他精准指出该流行理论的根本缺陷,提出创新性改进方法,震动国际学界。



周恒常对学生说:

“在论文中发明一堆理论新词没有意义。‘用上了’才是对成果的最高评价”。

这份对科学实用性的执着,让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破壁:耄耋之年开辟新战场



周恒被尊为“力学不老传奇”的密码,藏在他永不停歇的探索中。

2014年,85岁的他得知我国新型飞行器研发遭遇空气动力学瓶颈,当即与张涵信院士联手,开创稀薄气体力学研究新领域。



青年教师陈杰回忆:

“周先生会不停地思考、探索新问题。面对复杂的新课题,他愿意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弄清楚,乐于和年轻人探讨。”

这位耄耋老人在办公室泡咖啡招待学生的画面,成为团队最温暖的记忆。



周恒的破壁精神,更体现在对学术生态的关切中。

他痛感“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痼疾正将科研引向歧途。

“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如果方向错了,国家的科研就会走弯路。”



他与志同道合者奔走疾呼,撰写多篇犀利文章直指时弊。

2018年国家层面开始破除“五唯”,老人欣慰道:

“现在终于看成果了。”

他却又谦逊补充:

“当然中央发文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功劳。”



育人:沉默阶梯上的烛光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周恒这句朴素箴言,道出了他教育理念的真谛。

在天津大学校园,这位泰斗甘做一架沉默的梯子。



他坚决反对将学生成就归功于自己。

“成就都是人家自己拼出来的”,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与之辉映的,是他深沉低调的大爱——

每年“偷偷”捐款资助寒门学子,唯一要求是“别让人知道”。



周恒传递的,更是根植于心的科研价值观。

当陈杰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取得突破时,他建议将重量级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而非国际SCI期刊。

“让国内工程师看见、应用,比追逐论文指标更重要。”陈杰领悟到,“遇到周先生,让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科研之路”。



即便95岁高龄,他仍坚守教学一线,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基础课程。

在病榻前最后岁月,他仍指导着十余名研究生,将育人使命进行到生命终点。



求是:单车上的家国情怀



那辆穿行北洋园七十余载的自行车,是周恒俭朴生活的见证,更是天大精神的象征。

1946年入学的他,解放天津时曾是护校队成员。

毕业后一生留校任教,成为与天大血脉交融近八十载的“纯粹天大人”。



在天津大学120周年校庆上,作为教师代表的他深情呼吁:

“将天津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人才辈出、成果迭出——这是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他对母校的爱深沉理性,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直言问题,践行着“爱之深,责之切”的赤子之心。



周恒家中,常年备着特殊的“错题本”。

他视错误为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倡导团队召开“失败研讨会”。

这份直面错误的坦荡,塑造了他“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学术风骨。



告别:静默车轮与未竟星空



三年前,周恒确诊癌症。

办公室的灯光,却亮得更久了。

“我还有本书和几篇文章没完成,”他对同事说,“最好再给我两年时间。”

这位与时间赛跑的老人,在最后岁月依然笔耕不辍,将毕生智慧凝结于文字。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

这是周恒最后的告白。



2025年盛夏,他如约交出了生命答卷。

那辆穿越世纪风雨的自行车,静静停驻。

而骑车人已化作星斗,照耀着中国科研的漫漫长路。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名表论坛手机商城

名表论坛微商店

名表论坛订阅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26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10198 粤ICP备05130796号

在线会员 - 3892 人在线 - 最高记录是 660232017-3-5.

可信网站

QQ|手机版|名表论坛

GMT+8, 2025-8-31 20:11 , Processed in 0.3588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