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 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一座普通的客家农舍,却孕育出中国革命史上的卓越领导人。一个宁静的岭南小镇,却回荡着激荡人心的红色血脉。
2025年11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走进叶剑英纪念园。
这座纪念园位于雁洋镇虎形村,由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剑英故居组成,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总书记此行考察当地弘扬革命文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等情况,再次彰显了党和国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定决心。
历史回响:
从客家农舍走出的革命家
叶剑英纪念园自2007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一直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座纪念园由两部分组成:
叶剑英故居和叶剑英纪念馆。
叶剑英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农舍,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就是在这片朴素的土地上,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同志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这座建筑,默默诉说着一代革命家平凡而又不凡的起点。
与之相邻的叶剑英纪念馆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展陈面积2230平方米。
纪念馆内,常设“矢志共产宏图业——叶剑英同志生平事迹陈列”。
陈列包括9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叶剑英同志的生平事迹。
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
精神灯塔:
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
他指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在当今时代,红色文化如同精神灯塔,照亮青年的人生航程,助其树立远大志向。
回顾革命烽火岁月,面对民族危亡,年轻学子们或以知识探求救国真理,或以行动投身革命实践。
他们中,有人远渡重洋刻苦求学,有人毅然走向斗争前线。
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驱,在青年时期就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
这种深植血脉的红色基因,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持续指引着一代代青年在时代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创新传承: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全国各地正在探索创新路径。
在河南周口,一堂高规格的“艺术思政课”《周口红色记忆——信仰·星火·丰碑》,在周口师范学院至善会堂隆重上演。
剧目深深植根于周口本土红色文化,以彭雪枫、唐克威、姜鸿起、刘晓初等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真实英烈事迹为蓝本。
创作团队从策划到展演历时一年多,参与人员达130余人。
刘晓初烈士的后人观看后,难以抑制激动之情:
“感谢这部剧,让更多人知道父辈们为何而牺牲,他们的精神永不过时。”
一位同学被深深触动:
“‘你好,新中国’那句台词让我瞬间破防,我们享有的静好岁月,正是他们用生命点亮的未来!”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项目主持人刘春蕾表示:
“我们师生共同挖掘史料、走访后代,将英雄事迹串联成精神谱系;再通过舞台艺术,让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
青春践行:
在实干中传承红色血脉
红色基因的传承重在实践,行动方显青年本色。
应搭建广阔实践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将内化于心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完善自我的实际行动。
在空军预警学院,一堂坚持了50年的“行走的思政课”至今仍在继续。
5个昼夜,近400名学员,徒步行军150公里……
这项名为“红安行”野外综合训练的活动,已持续半个世纪。
学员们踏访一个个红色地标,汲取信仰力量。
在红安烈士陵园,他们整齐列队,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在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街”的长胜街沉浸式情景里,感悟革命先辈挺身而出的无畏担当与坚定信仰。
50年来,学院先后组织近100批、两万余名学员参加“红安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这种将传承“红安精神”与弘扬“雪莲精神”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预警学子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血脉永续:
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更是激励青年奋发向上的价值坐标。
其所蕴含的崇高理想、爱国情怀、革命意志与奉献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砥砺品格、树立理想、担当使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深入理解、自觉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青年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今天,当人们走进叶剑英纪念园,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客家农舍和现代化纪念馆,更是一段浓缩的革命史。
在梅州的青山绿水间,叶剑英纪念园与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基地一样,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青春因激情而闪耀,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传承红色基因,绽放青春光芒,这既是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