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一八二一年诞生于莫斯科。一八三八年初进入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毕后,并被作战部雇为制图员。
一八四五年,陀氏退役后不久,写了第一部小说“穷人”。他的室友格里哥勒维奇注意到,他几月来埋头撰写这份神秘的手稿。五月份他突然向室友高声阅读这部小说。格里哥勒维奇赞赏不已,激动地抢走手稿,交给他的另一位文友——即将成为名诗人的涅克拉索夫。当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批评家别林斯基读到这份手稿时惊叹:“这是我一生中最迷人的时刻。”这部小说甚至在付梓之前,就已是全城的热门话题。
一八四八年底,他发表了一生最富浪漫色彩的“白夜”。这是讲孤女斯金卡在期盼与她私订终身的房客的四个白夜里,和一位空想者进行心灵碰撞的故事。“白夜”在陀氏充满灰暗情调的全部著作中透出一抹亮丽,犹如白夜赋于阴沉的北方以无限诗意。这些卑微的人们拥有如此美丽的心灵,使得这部著作被屡次改编成电影。
次年,他由于参加以彼得拉舍夫斯基为首的激进革命小组的活动,而被逮捕,在彼得保罗要塞的阿列克塞耶夫斯基半月堡中单独监禁了八个月。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他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一道被押送过河,要在先躯者广场执行枪决。在第一批三人已被蒙目绑在雪地上新挖出的土坑之后的柱子上时,突然宣读了沙皇的赦罪圣旨,陀氏被改判为西伯利亚四年苦役。这一变故使两名囚犯精神错乱。之后,他把等待枪毙瞬间的恐怖在“白痴”中由梅诗金公爵描述出来。其实,这种色彩从此浸透了他的一生和全部著作。当年还是荒郊的先躯者广场,现在已是闹市了。
在西伯利亚服苦役的四年间,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污辱真是一言难尽。一切经历过这种人间炼狱的人们,都深知最大的痛苦并非这些,而是被庸俗和卑鄙的人们所包围。这才是一所真正的社会学。服刑之后又当了几年士兵。文学史家们认为,若无这所大学,陀氏也许只能成为一位和冈察洛夫同流的小说家。
一八五九年底,他获准返回圣彼得堡。在完成了“被污辱和被损害的”以及“死屋手记”后,他实现了畅游欧洲的愿望。“被污辱和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的模特是一位名叫波里莎苏斯罗娃的野性的黑发美女。陀氏和她的这一段婚外情几乎毁灭了作家,但也正因此而完成了这部杰作。
陀氏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于一八六四年去世。三年后他和速记员安娜结婚。这位无私的女性把一生完全献给了陀氏的文学事业。她帮助他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恶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她陪伴陀氏走过了最后十四年艰辛的岁月。
圣彼得堡对陀氏来说是两重世界。在现实世界里,他刑满释放后从未摆脱过债务、癫痫和赌博。而在虚幻世界里,这个城市又是他大多数作品的背景。这两个世界亦真亦幻地纠缠了他的一生。
“罪与罚”的情节是围绕着格里鲍耶陀夫运河干草市场而展开。这一带曾经处处充满令人窒息的灰尘、肮脏的客店和醉鬼妓女。善良而美丽的索尼亚就住在六十三号,因为贫困而被迫沿岸卖淫。贪婪的当铺女老板住在运河的另一端的大楼里。而优等生罗德列的家是普尔杰瓦斯基大街五号。陀氏极准确地描绘了这栋房子的结构。运河六十五号是罗德列被传唤并自首的警察局,陀氏也亲身造访过。这些房子至今都完好地保留着。
在这部巨大心理张力的悬念小说中,罗德列,这位下层社会的梦呓者,多少是作者的自画像,而其他人物也各有所据。他紧张地不知疲倦地写作,还特意雇了一名仆人夜里睡在身旁,以防癫痫发作。这时他会自以为是个凶手,通夜一面踱步,一面自言自语杀人计划。此书的结尾是温柔的索尼亚陪同他去警察局自首,并且一起流放西伯利亚。而这个情节正象征着他和年轻的安娜恋爱的成熟。普尔杰瓦斯基和珍宝大街的街角是陀氏撰写此书时的住处。也就在这里安娜帮助他在二十六天内写完了“赌徒”。
陀氏从未有过固定的住处,他曾移居几十次。他的人物似乎就活生生地在他周围徘徊,一旦作品完成,他就要搬家。他总要选择街角并面对教堂的房子。这样使他更感遁世的孤独。而作品中压抑和封闭的空间是他风格和人物内心的象征。
他最后三年住在铁匠巷五号,即为陀氏博物馆的现址。又是位于面对教堂的街角上。顺着狭窄弯曲的木楼梯,来到局促而阴暗的起居室。雨伞、手杖和帽子等一些日常用品,还如主人在世时那样摆放着。在暗绿色的书桌上摊开着他的手稿和日记,一对银烛台,一杯助他熬夜的浓茶,还有他酷爱的普希金的作品。墙上悬挂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像,这和托尔斯泰的图拉故居一样。时钟停在八点三十八分,那是一八八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他逝世的时辰。三层故居还包括餐室、儿童游戏室和安娜的书房。她在一张窗口的小书桌上抄录手稿和计划家计。值得注意的是狭窄的楼梯墙上,还贴着从警察局送来的债务传票。他在故居外墙上的浅雕像正苦思冥想这世间的不平和邪恶。
就是在这里,作家完成了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最后部分。在这部巨著中,陀氏塑造了一个身为人父但绝无亲情的老卡拉马佐夫。他的唯一信仰是欲望,而金钱是实现欲望的工具,他的一生就是贪婪和纵欲。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则分别由他的三个儿子来代表,其私生子则代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作家是刻画心理活动的高手,比如对大儿子未婚妻的描写就充分印证了“爱情的十分之九产生于爱人本身,而只有十分之一来自于被爱者”。
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恩爱情愁和相关人物的纠葛,故事环环相扣,直到最后的高潮——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被牵涉到其父的谋杀案中。而在法庭的辩护中,陀氏又不愧为心理分析的鼻祖。通过书中长老之口,陀氏认为当今世俗社会将自由曲解为扩大欲望的权力,而这种扩大的欲望导致了残暴、杀戳,泯灭了天良、仁爱和自尊。虽然最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人被流放,一人自杀,一人疯癫,小说的结尾毕竟还是给了我们光明的结局——那唯一的有信仰的小儿子与一群天真的孩子们手拉着手地走向明天。
然而陀氏的哲学思想真能救赎这个世界和人的灵魂吗?
某天某夜或许你会听见一代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声声叹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3 4:23: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