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地抚慰了人们的虚荣心。这时还出现了大量水货,像美丽的女妖诱惑着人们。但最致命的打击来自电子表。
对传统的制表工艺和悠久的手表文化来说,电子表绝对是一个嬉笑的魔鬼。
“没办法,我们上海手表厂在1987年也生产电子表了,电子表的优势是精度高,成本低,更具优势的是装配方便快捷,更加便宜。”倪海明告诉对记者。“那个时候,日本的政要访问中国也戴着电子表。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社会名流也纷纷亮出这玩意儿,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国内最大的电子表企业在福建、广东,年产量达到500万只左右的就有好几家。短短几年,电子表覆盖市场70%以上,将机械表压缩在很小的角落里苟延残喘。
作为世界钟表大国的瑞士也未能幸免。传统制表业危在旦夕之时,瑞士政府出面干预,组建了斯沃琪公司,专门生产电子表,并且给予扶持。现在斯沃琪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子表生产企业,产品也很受中国青少年的欢迎。
上海手表厂兴旺时有员工60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表生产企业。但是就是在这波大风浪里破产了。卧薪尝胆的日子里,身为总经理的倪海明和全体员工拿每月300元生活费。
但是电子表毕竟没有高品位,不具备大的收藏价值。最近两年里,世界上好几家大的生产电子表企业都“歇搁”了。现在,机械表又重现江湖,出现了消费回升。
上海牌手表面临“华山一条路”
1999年,上海手表厂重组了上海表业有限公司,重组时老厂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阵痛中的表业有限公司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手表市场,采取了一个策略,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当年实现了盈利。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先有口饭吃才能活下去。
接下来,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就在高档手表的研发上狠下功夫,提高机芯的技术含量,重整“上海牌”这个传统品牌。倪总经理与技术人员卧薪尝胆,研发制造出具有先进水平的多功能机芯,年历、月历、日历、露摆、计时秒表等呈现不同功能特色,靠这类机芯,他们敲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
这个时候,有外商有意收购他们这个机芯,然后贴牌生产外国品牌手表,再返销中国市场。“这个事我们不干。”倪海明一口回绝。
但是上海牌高档手表进入市场何其难啊!他们从陀飞轮手表的研发上寻找突破口。
“告诉你吧,就说那个陀飞轮,宝玑表在1795年已经研制成功,1807年批量生产。我们要坐火箭才能赶得上他们。”倪海明说。
2001年,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陀飞轮机芯。当上海牌陀飞轮手表亮相瑞士巴塞尔钟表展时,来自全世界的手表商相当惊诧,并对其1万美元一块的报价连称“不贵”!1995年,倪海明在上海推出限量版试水冷暖,50只,每只10万元,居然被一抢而光。
这一下,大家信心大增。
陀飞轮机芯很贵,人工雕刻一块夹板就要一千多元。这项研发成果给表业有限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这些年平均年利润1800万,过去是每年亏损3000万。现在我们只有800人,日子好过多了。”
800人的手表厂还是“庞大”的,瑞士的手表厂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人。即使是江诗丹顿、百达菲利等顶级名表的生产厂家,也是袖珍型企业,作坊气氛是瑞士钟表匠的骄傲。
目前,上海牌机芯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得相当不错,占到产量的70%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
据记者了解,在目前进口表和电子表及国内低端、仿冒产品多面夹击的情况下,上海牌手表中一半是不赚钱的,只有10%的中高档表才有较厚的盈利。
自表业公司成立以来的10年里,上海牌新开发的机芯款式就达200多种,这样的速度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
这颗“芯”在太空跳动
不过也应该看到,外国人买了上海牌机芯,配了自己设计的表壳等外观件,销往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利润之丰厚,令人眼馋。这个情况倪总很清楚,他只能打落牙齿吞进肚里。
“这是暂时的妥协。”倪海明摇头,表情痛苦。
对外有妥协,对内也有妥协。记者了解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后,国人注意到翟志刚出舱时戴着一只航天表,有报道说是飞亚达手表,但它的机芯是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为了研发这颗“上海芯”,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花了两年。最难的一点是,机芯得符合失重条件,特别是出舱后的外空环境,它的润滑油在正120度和负90度的情况下不渗透、不凝固,从而保证工作正常。而一般情况下,负50度就凝结了。仅从这个指标考量,上海牌就不比瑞士生产的同类表差。
倪总拿出一块镶满钻石的陀飞轮手表给记者看,18K玫瑰金表壳镶嵌了227颗天然钻石,纯天然贝壳表面镶嵌了154颗天然钻石,限量发行30只,每只15万元。
“有人买吗?”记者问。
“告诉你吧,限量版很好销,有些产品还得通过关系,打招呼。我们优先满足国内外手表收藏家。”倪海明说。
瑞士人怕中国手表了
倪海明曾多次参加瑞士巴塞尔钟表展。他明显感到,瑞士政府官员和手表厂商对正面报道中国手表业发展的文章相当敏感。“报道击溃了钟表王国的至尊优越感,他们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他说:“他们的广播电台已经提出这样的问题:瑞士钟表如何才能保住其钟表业长期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捍卫其制造技术呢?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机芯质量赶超瑞士顶级手表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将中国视作强劲对手。”
但是现实并不乐观,上海牌手表的复兴并再创辉煌,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从机芯的技术上看,上海牌已经缩小了与世界名表的差距,在有些指标上已经超过,但是表壳美观度不如人家。据倪总透露,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机芯设计的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外观设计人才则严重匮乏。款式缺少浪漫气息,就缺少竞争力,附加值就不高。
其次是,世界名表的品牌积累长达几百年,培育费用也相当昂贵,商标频频出现在世界性体育赛事和重大会展上,见证历史事件,与社会名流建立关系,甚至在阿波罗登月时也可看到瑞士表的身影。他们很愿意在品牌宣传上坚持长期、有效的策略,无形资产逐年上升。而上海牌的品牌宣传一直缺少投入,几乎不做广告。
于是,直接结果就是,上海牌陀飞轮手表看起来卖得不便宜,但这只是相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只有瑞士同类产品的10%,明摆着吃大亏啦。
我们应有怎样的手表文化?
还有一个问题涉及手表文化。中国自产手表的历史只有几十年。建国前是进口表一统天下,文化是外来的。而欧洲手表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培育文化,他们是将手表当作首饰来打造并佩戴的。中国人长期来将手表当作计时器,追求的是精确度和耐用性。欧洲人除了计时功能外,更讲究血统、款式和美学价值,还有名表俱乐部,以此提升佩戴者的身份。欧洲人将名表摆在大城市最繁华地段的饰品店、古董店和拍卖行里出售,中国人将手表放在文具店、百货店或超市里出售。一年一度的奢侈品展销会上难见中国手表的影子。欧洲人一人拥有多只手表,轮换戴,这叫修养。中国人一只手表戴几十年,这叫实惠。
世界名表都有形象代言人,美丽、妩媚、剽悍、英俊、清新……总有一款适合你。上海牌手表一个形象代言人也没有。
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的业务员曾一家家跑商场,希望能驻店销售,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上海牌?靠边站吧。
目前,上海只有汇联、曹杨等几家商场里能集中见到上海牌的身影。南京东路的亨得利是老字号,也许是惺惺相惜吧,他们辟出了全国唯一一个上海牌陀飞轮手表专柜。
商场对利润的追求是现实的,那么他们觉得瑞士手表销得动,而上海牌手表在消费者概念里一直属于温饱型的,标价超过一千元就“走不动了”。国人在计时器特别是奢侈品消费上的崇洋迷外短时期内似乎也难以改变,不少消费者的心理就是,相似的价格,当然选择外国品牌。但他们不知道,市场上有许多假洋鬼子。比如温州商人悄悄收购瑞士休眠了上百年的牌子,在国内加工成闻所未闻的“瑞士名表”,堂而皇之进入顶级商场,广告做得也很有蛊惑力,不少人趋之若鹜。但这种牌子的手表在业内被称之为“温瑞表”。戴着这种手表到欧洲旅游,招摇过市,常常被瑞士人笑话。你愿意买这样的手表吗?
如果中国有手表文化的话,也就是这个水平了。
上海牌手表,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它的发育与沉浮,折射出诸多问题,有体制、有观念、有技术、有市场,更有国民心态和文化,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戴不戴上海牌手表是你的自由,但你应该承认它闪亮的历史与今天的涅槃。
上海牌手表活得相当不容易。它刻录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中国前进的脚步。■ |